一、达伦多夫的“特殊角色理论”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学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整个社会如何强制每个个人扮演起特殊角色他还指出,即使社会成员离开人世以后,社会角色并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消失,它的影响依旧存在。他认为社会角色对于社会行动的影响就在于角色地位本身所赋予人的权利与义务,告诉人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同时,作为冲突论的代表人物,达伦多夫将其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结构理论上,他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社会冲突领域,他认为冲突的产生基于稀缺资源的争夺,冲突对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剩女”现象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速度加快,人们对于婚恋的观念也一改前现代社会的朴素,并受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拜金热”,使得整个社会膨胀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原本就十分残酷的资源争夺变得白热化,并渐渐地反映到婚恋的倾向中来。一些拥有极强个人吸引力以及优越经济条件的“高富帅”成为了女性的争夺目标,而一些个人吸引力有限以及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男性则坐上了冷板晃;加之,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对于婚恋中伴侶、及其家庭以及未来婚姻生活种种期望值的提升,她们在婚恋中的角色地位己经发生了飞跃,反而使适宜她们的结婚群体在缩小;再者,社会对于女孩子的年龄敏感热度不消,这就使得女性们的竞争提前爆发,导致了年轻一代担心成为“剩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早恋”现象,除此之外,冲突还可能存在于“剩女”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网络之间,也就造就了已走入婚姻年龄却仍然单身的优秀女性的存在。
二、查菲茨的性别平等理论
珍妮特查菲茨作为女性主义理论家,她认为性别是分层次的,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中人们才会有阶层、地位的不同。首先,从维护既存的性别分层的角度来看,她强调强制性因素与个体的自愿行动造成了性别的不平等。她和很多理论家一样,十分重视劳动分工对性别差异的影响,认为其造成了两性在各个领域的差异,女性在内常常挑起了无休止的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的家庭重担,而男性由于垄断着社会上的绝大多数资源而取得了无数傲人的佳绩。由于女性在社会中以及家庭中的地位毕竟有限,使得她们只能够按照社会已经为她们量身定做的道路走下去。她还提出了三种观念,分别是生理学差异意义上的性别意识(气被认为是符合“男性”或“女性”特征的性别行为规范(以及不符合“男性”或“女性”的行为,亦即越轨的性别刻板效应(她认为,传统性别观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接受和认可,这就会让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按照既定的规范和观念进行社会行动,而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观念主导了男女的婚姻爱情观念,从而确保男性的权利剥夺以及女性在社会底层的地位得以延续下去。
从这样的理论出发,她强调如果女性想要改变公众对于其的刻板印象,就一定要强化女性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作用,改变既有的男性优势、性别观念以及性别刻板印象,从而改变导致男女两性的行为取向和期望的社会化过程。由于现代女性在就业领域、家庭领域等公共与私人领域中的社会地位还有限,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遵守以男性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并且固守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使得即使是十分优秀的女性大龄未婚也会被社会的“媒体”、情感专家们贴上“标签”,一些“剩女”被认为因太过挑剔而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她们被冠以“女权主义”的代表,她们中的大多数被人们解读为拥有着太强的个性,过于自我,太过追求物质生活的优越等,与此类似的其他标签诸如,感情无所寄托的“败犬女”、唯有房子才肯结婚的“嫁房女”、惟利是图的“拜金女”、大龄未婚女性中的佼佼者“优剩女”等等,她们就像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非主流婚恋观念的一种“歧视”,同时她们的存在又是向以男性为主导的话语地位的宣战,其含义中的歧义成分是对于一部分前卫女性合理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种讽刺,同时也彰显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文化相互触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