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地球自转规律,许多动植物进化出了相适应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昼夜节律(circadianrhythm)。
昼夜节律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例如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都属于昼夜节律。
来自缅因大学的研究者JeffreyC.Hall,布兰迪斯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W.Young就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荣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们可以将昼夜节律看作生物体内特殊的内部时钟,对人体机能至关重要,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都与昼夜节律波动密切相关。打乱昼夜节律可能会导致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风险率增加等等。
9月4日,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eanAnderson博士和GarretFitzGerald博士共同参与的一项研究在Science上公开发表,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一般更倾向于早起,而男性则更倾向于晚睡。
这项新研究中比较特别的一点是,Anderson博士和FitzGerald博士并没有亲自组织开展各项研究,而是希望通过分析以往研究的论文来进一步了解昼夜节律,通过对以往研究论文内容的梳理,分类,归纳,提取出与昼夜节律相关且有价值的信息。
在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中,Anderson博士和FitzGerald博士发现了一项涉及约5.3万人的研究,该研究强调年龄和性别都会对昼夜节律产生“极大的影响”。
该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能适应昼夜节律中断所带来的影响;在白天,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活跃,而在晚上,男性则表现得更为精力充沛一些。
女性的这种昼夜节律模式和儿童很相似,Anderson博士表示:“对于小孩子而言,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更倾向于早起,但青春期过后,男孩则比女孩更倾向于在晚上活动。”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女性在睡觉方面花费的时间比男性更多;在睡眠过程中,女性的慢波睡眠(深度睡眠)时间也比男性长,并且女性能更好地适应外界干扰,不容易受到时差的影响。男性则更倾向于午休。
研究人员表示,这与以往在动物模型研究中的结论十分相似,雌性小鼠相与雄性小鼠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的差异。
尽管研究人员还没有找到影响两性之间昼夜节律差异的原理,但Anderson博士表示,可以大胆的怀疑女性的昼夜节律模式与女性所扮演的母亲的角色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母亲,更倾向于与后代的昼夜节律呈现相同的模式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一种进化的趋势。
研究人员还表示或许可以根据男女昼夜节律的差异性,对轮班,长期旅行等工作的划分作出调整,做到知人善用,这样才能将研究发现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SeánT.Anderson,GarretA.FitzGerald.Sexualdimorphisminbodyclocks.[J].Science..09.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