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陈小凯的忙碌是平日的两倍。突如其来的节假日,把病人们的预约都往前挤了一天,等在诊室门口的人数顿时翻了一番。这是陈小凯正式成为广东省名中医的第32天。今年55岁了,他非常乐观地说:“掐指一算,说不定还能干到85岁”,这意味着他作为中医的职业生涯只过了大约一半。作为中医,陈小凯在30年从业生涯中,一直执着于钻研中医针灸技术,他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且颇有疗效的“解结针法”。作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他主张并推动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发展,在不断求变中让康复医疗服务质量更高,更体现人文关怀。“执”与“变”,已经成为陈小凯的为医“信条”,引领着康复医学中心的发展屡攀高峰。学习不止:传承创新解结针法陈小凯很爱学习。这是每一个与他共事过的人最深刻的印象。从年自广州中医学院毕业至今,陈小凯一直从事中医针灸专业。“人体穴位非常多,常用穴位有多个,针扎进去,角度和深度怎么把握,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在陈小凯看来,每一次针灸前,都应先了解患者情况,再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根据经络、脏腑理论和疾病症状,在病症所属或相关经脉上选取穴位进行针灸。最初从医时,为了掌握穴位进针的深度和角度,他曾在自己身上的穴位反复尝试。他的一只膝盖下有一块疤痕,就是练习扎针导致的。“在自己身上试针危险性不大,毕竟我有医学知识。如果给自己都扎出问题了,那还能给病人扎吗?”他记得,自己每创新一个技术,都先在自己身上试,成熟后再用到病人身上。从医多年,陈小凯碰到过不少疑难病症。每当苦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总会“回归课本”——重新查阅教科书、《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古代医典古籍,在古人的智慧中寻找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此,他常常在夜色中挑灯苦研,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医学古籍后,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才开始着手设计改良现有的针灸方法。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让陈小凯在年就已系统总结出一套集手法、针灸、挑针于一体的微创针刺方案。随后,吸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赖新生教授的临床经验,并在符文彬教授指导下,结合《灵枢·刺节真邪》“此所谓以解结者也”原文,他将这套针法命名为“解结针法”。后在临床中继续发挥,跳出解决条索状的“筋结”的框架,强调“危急重病亦如绳结般可解”之义,升华“解结”理论,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医“解结疗法”思想。什么是“结”?陈小凯告诉记者,在中医的内涵里,“结”是人体有形之各种代谢产物之间“相互搏结,难以分解”的瘀结,也可以是无形之七情、贪嗔痴等气机和负面情绪束缚形成的“心结”。从中医的角度看,“结”的病机是寒、热、湿、瘀、水等邪在气、血中结聚,存于五体,感于心神,错综复杂,互为因果。在他看来,作为中医,必须清晰辨别患者“结”之所在,施以方术,才能如绳结般抽丝剥茧、迎刃而解。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如今,陈小凯总结了5种解结针法,包括解结针法解筋结、火针解骨结、重罐刺络解气结、放血疗法解血结、治神针法解神结。这套独特的针灸技术,为不少患者减轻疾苦重获健康。这些年来,陈小凯不仅在惠州和周边地区有口皆碑,声名更是远播海外,不少患者远道而来求医。人文关怀:为康复患者点亮希望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让陈小凯的诊疗任务变得越来越繁重,但即使到了下班时间,陈小凯也从未丢下病人离开,“患者生病身心都在受煎熬,身为医生要对他们和蔼一些,把病情解释得更清楚些,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病人虽多,他却总能记住每一位病人的名字。有时候,就连关于家属的细节,他都记得一清二楚。“雷小燕(化名)是车祸后送进来的,在康复(医学科)住了很久。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植物人的状态,医院照顾了很久,为了帮补家用,医院找了工作,最开始家属们都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陈小凯经手的众多植物人患者之一,幸运的是,经过多次针灸治疗,女孩的手能动了,并且慢慢恢复了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功能,可以自己动手穿衣服和吃东西。另一位让陈小凯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中风后的中年男性患者。经过康复治疗,这位患者原本丧失的行走功能恢复了,尽管说话还是不太利索,却已可以担起照顾家中两个孩子的任务。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又重新立起来了。“在病人最绝望的时候为其点亮希望,这是医学里最重要的人文。”在康复医学中心工作多年,陈小凯见过不少令人绝望的情况。在康复医学中心,并没有多少如影视剧情般的奇迹发生,更多的是漫长得看不到边际的康复过程,稍有起色,就能让人高兴好长一段时间。在陈小凯看来,这些算不上奇迹的故事,并没有消减康复的意义。“让黑暗处透进来一缕阳光,这是康复医疗应该做的事情。”他认为,康复真正的意义是功能的恢复,“医疗不仅是救治病人脱离生命危险,更重要的是让病人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便融入社会,回归家庭。”面对每一位康复病人,陈小凯都要求围绕日常生活重建自理功能。“这种重建有时不会百分百成功,但是只要成功一点点,往往就能一下子拯救三代人。”他看重的,不仅是患者身体功能层面的康复,更是注重患者和家属的精神心理层面的康复。医者怀仁心,医院是共识。早在年,医院就已获授中国医学人文最高奖“医院”,是当年广东医院,也因此成为广东省第三家、惠医院。对于医学人文,陈小凯同样有着自己的理解。“医院里很重要的就是优质服务,在所有的临床领域,最重要的服务就是疗效。”在他看来,这就要求医生以专业为准则,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精准实施诊疗技术,把病人和医保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融合发展:打造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在“省名中医”以前,陈小凯获得过不少荣誉:“惠城区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惠州”年度人物、惠城能人之星、惠州市名中医……作为学科带头人,陈小凯以模范力量带领着医院康复医学科不断成长。他始终坚持中医里的“整体观念”,在康复医学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他主张以“一体化思维”进行科研、临床和行政管理——中西医一体化、传统现代一体化、康复临床一体化、门诊病房一体化……“我始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服务并不矛盾,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应融合发展。”陈小凯说。也正是因为如此,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康复,如今,市三院康复医学中心早已超越了针灸、推拿和传统康复理念和技术范畴,建设成为以中西结合为特色、学科齐全的康复医学中心。陈小凯介绍,自年创建康复科并发展壮大为康复医学中心以来,该中心充分借鉴国内外行业管理成熟的专科模式,注重内涵建设,成立了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儿童康复、盆底康复等相关亚专科,既保证了脑卒中及围手术期等患者及时康复治疗介入,又加速了患者恢复功能、回归社会的速度。同时,在相关学科支持下,康复医学中心探索形成“多专科体系、多学科协作,团队化合作”的工作模式,采用专业分工精细的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康复”的诊疗特色,在全市首创“康复之家”医患交流平台,落实随访制度,力求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康复服务。如今,康复医学中心在省内外康复医学界都有着较高的声誉和良好口碑,是广东省康复医学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也是惠州市康复医学临床重点专科、惠州市中医针灸推拿重点专科、惠州市工伤康复定点医疗单位、惠城区肢体残疾技术指导中心、以及广东省针灸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高血压脑出血分会副主委及其康复学组组长单位。陈小凯没有就此停下脚步。直至今日,他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患者看诊,坚持周末和节假日出诊,每年出诊天数多达天,为超人次看诊。“获得省名中医这个荣誉,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小凯说。廖钰娴王昌辉廖钰娴;王昌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