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该向别人诉说吗丨抑郁症的病耻

时间:2024/11/29 19:24:01 来源:男性_男性保健_男性健康网站 作者:佚名

<

原创胡思帆精神卫生

近年来,仿佛名校学生患抑郁症等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变成了一种社会话题,其实大学生抑郁症只是庞大抑郁症群体中的一角。

抑郁症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共约有3.5亿人为这个疾病所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国人近25%的大学生有过抑郁,其中近35.5%大学生有过严重自杀倾向。

对于集家庭、学校、社会期望于一身的象牙塔的天之骄子们,同时也承受了相应更大的压力。这些学生们出现抑郁症,会影响到学业、深造、择业等很多现实的问题,给自己、家庭、朋友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关于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很多媒体、医疗机构、教育心理机构都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尤其是在发生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之后。然而,由于社会公众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和误解,很多抑郁症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目前我国仅有近30%的抑郁症患者愿意求助,70%都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也不能例外。

为了帮助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好识别抑郁症状,保卫自己的心理健康,让我们一起来挪开抑郁症治疗的路障——“病耻感”。

什么是病耻感?

案例分享

大一学生小A在室友发现她用刀割伤手腕后,医院住院治疗。经过询问病史,发现小A既往在高三时候就被诊断了“抑郁症”,经过服药治疗,病情稳定,并通过高考,进入了理想的学校。但她担心自己吃药被同学看到,就自行停药了。小A父母也知道她停药,也支持她的决定。结果停药2个月后,小A就病情反复了,医院被别人看到而没有及时就诊。

造成小A这样悲剧的主要原因,并非单纯抑郁症疾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当人们抑郁了却会因“病耻感”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生病就是一种“耻辱”,一种无法对外界言说的东西,医院就诊,不愿与人过多的交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家属也因家中有精神病人的“污名”深受牵连。

病耻感(stigma)是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是内心的一种耻辱体验,包括患者对自身所处疾病状态存在的耻辱感和来自公众对患者持有的歧视和偏见。这一概念最早由Goffman在年提出,现已广泛用于各个医学领域。

精神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社会成见、偏见、歧视、排斥和社会地位的丧失,对患者融入社会或康复治疗造成巨大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

病耻感的危害有哪些?

1.影响就业:病耻感是阻碍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雇主可能认为抑郁症患者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是有限的,并可能对其他员工、顾客或他们自己产生威胁,从而拒绝录用患有相关疾病的大学生。而抑郁症患者本人也会因为患病而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职场上表现出退缩和恐惧。

2.影响求医行为:一项研究发现,30%~40%的医学生表示,如果自己得了抑郁症不愿去寻求帮助,因为求助会让他们感到自卑。抑郁导致的耻辱体验,会让患者产生社会退缩、隐瞒疾病、自行停药、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如同小A同学一样。

3.可能增加自杀的风险: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的确诊率远远高于男性,但男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是女性的3倍。男性抑郁症的低诊断率和高自杀率可能与病耻感有关,对疾病的耻辱感使得男性患者不愿暴露自己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想法。

应对病耻感的方法有哪些?

面对疾病,抑郁症患者和家属需真诚接纳和合理求助

当一个人处在抑郁状态时,症状上往往就会有人际交往的退缩,如果病耻感同时存在,再有部分家属会拒绝患者去精神科就诊,这些均会阻碍患者的就医行为。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如同大学生小A明明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仍不去就诊,最终差点酿成悲剧。因此,抑郁症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和“自我污名化”。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对患者和家属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议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在适度安全的范围里告知一些朋友或者亲人自己的情况,表达一些内心的真实感受。其次,鼓励抑郁医院求治,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药物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最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支持是患者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督促抑郁症患者病情恢复后维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回到社会的环境中,在劳动实践与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在相互交往中吸取他人对待病情的经验,增强应对能力,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医生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xfhnt.com/shzc/1500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