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男女宝宝,需要区别对待吗

时间:2022/7/11 16:28:56 来源:男性_男性保健_男性健康网站 作者:佚名

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男孩子爱玩洋娃娃?小心变娘娘腔!”

“小姑娘,疯疯癫癫,成何体统?”

这些话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当你听到这些话,是羞愧难当还是极度反感?

你可曾疑惑:这些话,究竟是陈腐的性别观念,还是确实有一定道理?

如今为人父母,你是否也常常困扰:

儿子爱哭,是软弱的表现吗?

女儿太顽皮,活脱脱一个女汉子,不太好吧?

如果说此前我们推送的《宝宝的性启蒙教育,家长的这些误解可能正在埋下隐患》是关于孩子身体的保护,那么,性别教育则是让孩子悦纳自己的性别,以及学会如何对待异性。

性别教育,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性别角色是指因为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质和社会行为模式。

说人话!

一般社会文化中,人们希望男性更阳刚勇猛,女性更温和体贴。

对父母而言,培养宝宝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性别认同”,不过,这并不是狭隘地限制孩子“男/女孩就该如何如何……”

关于性别教育,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性别概念是这样发展的:

从宝宝一出生,其他人就会根据宝宝的性别对TA做出反应。父母或其他人也会将宝宝标识为男孩或女孩,比如穿上蓝色或粉红的衣服,用来提醒宝宝的性别。

(夏洛特公主出生,英国人用粉色灯光表示庆祝)

6月龄:宝宝能通过声调的差异来判别女性和男性的话语。

1岁:宝宝能准确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照片,开始把男性与女性的声音和面孔相匹配。

2~3岁:宝宝获得并且正确使用“男孩”和“女孩”的称谓。在2岁半到3岁期间,几乎所有的宝宝都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同时,他们开始形成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不过,他们还不能理解性别恒常性。

3岁以后:由于父母有意无意中鼓励儿童表现出与性别一致的行为,儿童开始寻找性别方面的榜样,努力表现出他们认为男性或女性应该有的特征。

(明明男儿身,却立志长大后当officlady的麦兜)

两性天生有差异吗?

汪涵曾在《火星情报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尽管后来他又巧妙地圆回来了:

此举还是引发了一些家长的思考:不同性别真的天生存在差异吗?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埃莉诺·麦考比(ElanorMaccoby)是著名的性别差异学者,她和同伴研究发现:男女只在很少的领域表现出明确的两性行为差异。

举例来说:

语言能力。女孩比男孩拥有更出色的语言能力,女孩比男孩说话早。

视觉、空间能力。男孩的表现要优于女孩,他们善于对图画信息进行心理操作。

攻击性。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身体和言语),女孩比男孩更能表现出对别人隐蔽的敌意(冷落、忽视他人)。

不过!

虽然研究支持两性在以上这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实际上男孩和女孩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很小。由于这些差异是基于群体的平均水平,因此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反映出这些特点。大多数的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相似远远多于不同。

什么造成了成年后的差异呢?

原因很复杂。

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提出“男孩危机”,在他看来,“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于男孩危机负有第一责任”——这从某个角度解释了女生高考录取比例持续超越男生。

还有学者认为:“随着以服务和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经济不断崛起,人际关系和完成多重任务的能力成为职场必备,而这些都是女性的专长。”

然而,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基于男女天然的生理差别和受深厚的男权社会意识的影响,女性在迈向领导岗位的路途上,总是会面临比男性更多的障碍和困境。

(图片来源:《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

家庭原因方面,除了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作祟,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养方式促进或制约了宝宝的发展——如果家长持有狭隘的性别教育观念,或者宝宝没有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那么,成年以后,大家的差异会非常明显。

愿做好孩子的摆渡人

女宝宝只能玩洋娃娃?

家长在各方面不同的要求和教养方式,促进了孩子性别定向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使他们渐渐地具有了特定的活动倾向性。

比如,家长会对孩子做出的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女孩玩洋娃娃、顺从、感情丰富,男孩爱玩汽车、打球等,报以微笑、赞许和鼓励。而对他们认为不符合性别的行为——女孩子追逐打闹,男孩子哭哭啼啼等,加以阻拦和制止。

这种做出了性别区分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能很快做到:

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形成了较强的定型玩具和活动偏好

能较快地理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然而,让孩子了解性别群体的不同,并不意味着要强行给孩子贴上性别的标签。许多发展心理学者认为: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标准实际上是有弊端的,因为他们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甚至可能压抑了某种天赋。

西尔斯说:“过分地强调两性泾渭分明的模式化形象与强调性别特征的融合一样,都是不健康的。”

强化个性特点比强化性别特征更重要

在壹心理网站发布的《女生变女神的心理学秘密!说不好也可能成为男神?!》一文中,作者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桑德拉·贝母(sandraBm)提出的“双性化(androgynous)”概念。

研究者通过“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测量发现:大多数的成功人士都是双性化人物(小编注:意指同时拥有传统思维中男性或女性的某些特质),他们往往既坚强又温柔,拥有“工具性特质”与“表达性特质”的双刃剑。他们往往比传统男女更快乐,心理适应能力也更强。

(图片来自壹心理网站)

因此,当一个孩子既具有符合本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又发展了异性的性别角色特点,会更加适应社会。

家长应该首先把孩子看作是一个人,其次才把孩子看成某一性别中的一员,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孩子身上的天性。

Parnts.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xfhnt.com/shzc/1349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