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这个概念并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由于我们的社会逐渐教化形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男孩和女孩就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衣服的花色,襁褓的颜色,得到的玩具,这些等等因素无不彰显着性别的差异,那么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性别差异的形成过程,以及父母家人甚至整个社会文化对于这个差异的决定性期待,如果你要填一张英文的表格,你可能会发现性别这一栏里面写的是gender,而不是sex,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sex和gender的区别,这两个词都有一个性别的含义,不同的是sex,强调的是生理学或解剖学上的性别特征,包括性器官或者性行为的特征,而后者指的是两性的社会知觉,社会角色以及受到文化影响成分比较大的一些东西,父母会用不同的方式与与儿子或者女儿进行互动,也会通过性别这个透镜来看待儿童的行为。很多父母会希望男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希望女孩子要文静可爱。男孩子通常会穿蓝色系的衣服,毛绒玩具,汽车玩手枪,而女孩子通常会穿粉色的衣服,包括布娃娃和毛绒玩具。
男孩女孩差别真的有这么大吗?研究发现,即便存在生理上的不同,女婴和男婴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很小的,如果光看表面,成人通常很难区分一个婴儿是男孩还是女孩,其实可以想想办法,男孩子会做什么?拿着枪肯定会说冲啊打啊。女孩子拿着布娃娃会说你生病了我给你看病好不好?然后就给你换件衣服好不好啊?其实你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借助手枪大炮或者布娃娃,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而这种角色扮演游戏,其实这是他的一种行为上的模仿。
所以其实本质而言,手枪大炮和不布娃娃之间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只是我们人为的做了一个定义。所以,这些性格差异其实是父母或者环境强化的结果,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不断的增加,比如男孩子如果玩女孩子玩的玩具,比如说刺绣打毛衣,他所受到的阻力远远要比女孩子玩男孩子玩具受到阻力要大得多,男孩通常受到更多的鼓励去发现和探索这个世界,女孩子得到更多的拥抱和父母保持着比较近的距离,性别的意识在学前期就已经开始建立起来,幼儿会给自己和周围人贴上性别的标签。
幼儿不仅如此,性别意识也会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小男孩通常喜欢打打闹闹,小女孩都喜欢参与有组织的游戏,比如说过家家。当然,这种差异,还有可能是后天形成,因为当小男孩去过家家的时候,可能会被父母所拒绝或者对他进行其他的引导,比如说让他去爬树,让他去翻墙,就是所谓的打打闹闹。同样当小女孩去翻墙爬树的时候,父母就会把她阻止下来,告诉她是一个女孩子应该文静一点,另一方面小男孩和小女孩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选择同性伙伴一起玩耍,表现出一定的同性偏好,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我们过分强调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导致他们选择相同的伙伴。
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之后,对于性别适应性行为的期望,甚至会比成年人更加刻板。比如说,在幼儿园里,如果一个小男孩穿着粉色的衬衫或者鞋子,他可能就会面临所有小朋友集体的嘲笑,再长大一些这种信念反而会有所松动,那么儿童的性别稳定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从生理学上来看,小男孩与小女孩行为的差异可能与性激素有关。但是,基础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类行为,还需要结合其他来解释,所以就有第二种叫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通过观察老师,兄弟姐妹和各种玩伴来学习不同的性别是异性,幼儿得到的肯定和鼓励会强化这种行为,书籍和媒体也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一过程起到引导作用。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缺少同性的模仿,或者没有和异性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一些性别认同障碍,比如我们常说的易性癖,变性癖之类的,都有可能与此有关。所以,性别其实并不只是sex,这个简单的由生理特征决定的,它其实更多的会受到社会教化的影响,或者说是我们社会,或者至少是我们的父母,想把你变成男孩或者女孩。而你呢,就按照这个期望,变成了男孩或者女孩。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最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我们其实应该弱化性别教育,也就是说,不需要再去强调男或者女。我们希望,男性和女性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我们试图将男性和女性的优势结合起来。所以,刚柔并济的男人和女人是未来最重要的性别趋势。
课程内容来源于南京大学陈昌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