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20627/11081309.html世界上每10个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每5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但是,我国最近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1.7%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确诊。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国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这种被称为“甜蜜杀手”的慢性疾病,正悄然侵袭着上亿国人的健康。本文将为您揭示糖尿病的隐匿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身体的微妙变化来及早发现并预防这一疾病。
01糖尿病的隐匿性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
有人说是癌症,不治之症。其实大部分的癌症,早期发现都可以治愈,甚至有些种类的癌症,即使发现的比较晚,也并不会对预后有大的影响,比如“甲状腺癌”,就是一种出了名的“懒癌”,即使不治疗,也很少会出现转移。
有人说是艾滋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但是艾滋病是很容易预防的一种传染病,因为它只能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做到洁身自好,就可以防止感染。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未知”。
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疾病缠身”,这才是最让人无力的事情!
糖尿病,就是这样一种疾病。
身体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血糖却“默默地”高了。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断糖尿病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们往往是在体检的时候查空腹血糖高了,去专科门诊就诊,才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从此成为“小糖人”的一员。
更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定期体检的人群。
比如农村的中老年人。他们往往经济条件较差,加之健康意识薄弱,没有什么“定期体检”的概念,平时身体有点轻微的不适喜欢“拖着”,直到出现了明显的异常,甚至发生了并发症,医院就诊,最后发现都是糖尿病惹的祸。
慢性病有个特点:早期治疗“事半功倍”,后期治疗“事倍功半”。
到了并发症的阶段,经常是花了大笔的金钱,却得不到好的治疗效果,令人惋惜。
糖尿病还有一个特点,叫”异质性“。就是说同样都是糖尿病,每个”糖人“的症状表现、血糖特点都不同。
比如,有些人是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这种情况,普通的体检就很容易发现,因为体检套餐里面都有“空腹血糖”这一项。
有些人则是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在早期阶段,空腹血糖可能是正常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常规的体检就不容易发现。很多人年年体检,却没能早期诊断,就跟糖尿病的这个特点有关系。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除了常规的体检查血糖,最好做一个“糖耐量试验”,才能避免漏诊。
02糖尿病的警示信号虽然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寻”。除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仍然有一些"关键信号",一旦出现,就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警报:
频繁的口渴和尿频:高血糖会导致身体试图通过增加尿量来排除多余的糖分,这会引起口渴和频繁排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比较久,就要警惕,医院检查。
疲劳感增强:血液中的葡萄糖是人体供应能量的主要物质。当这些葡萄糖无法有效利用,就会导致血糖升高。人体缺乏能量,可能会导致持续的疲劳感。
食欲增加:食物通过胃肠道的消化,转化为葡萄糖,由于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这些葡萄糖,导致能量缺乏,大脑就会产生饥饿感,导致食欲异常增加,以促进我们去摄入更多的食物,。
体重下降:长期能量不足引起体重的下降。如果近期出现了明显的体重下降,又找不到原因,可能就是糖尿病的信号,尤其是同时伴有上述的几种症状的时候,更要高度警惕。
以上4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信号:
情绪波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下降,血糖不但容易升高,当饥饿的时候,也很容易降低,高血糖、低血糖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进而影响情绪,导致患者出现焦躁或易怒的情绪。
视力模糊:血糖过高可能会导致眼睛晶状体的折射率变化,引起视力模糊,长期的高血糖也会导致眼底出现病变,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从而出现视力模糊的表现。
但是要注意:以上的这些关键信号,有些人比较典型,有些人则表现比较轻微,还有一些人并没有明显的表现。是否得了糖尿病,还是以空腹和餐后血糖为主要的诊断依据。
0预防和早期发现
为了预防糖尿病,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定期体检。以下是一些预防糖尿病的建议:
均衡饮食:选择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作为主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规律运动:每天至少进行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糖相关指标的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戒烟限酒:烟草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心理健康:管理好压力和情绪,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血糖波动。
是不是做好以上这些,就不会得糖尿病呢?
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积极的生活方式,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概率,减轻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因为糖尿病除了跟生活方式有关,还跟遗传基因有关,后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所以,除了改善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对于更容易得糖尿病的那些“高危人群”,我们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进行糖尿病的早期筛查。
哪些人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
可以根据下面的条件对号入座:
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耐量异常”和/或“空腹血糖受损”这两种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年龄≥40岁;
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史;
久坐不动、缺乏体力活动者;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有黑棘皮病者;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I/L,或正在接受降脂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
有冠心病者;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25分。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是一项客观指标评分,分数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越高,具体标准如下:
结语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