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整体上男多女少,但婚恋市场大体可以分为“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两个生态圈,由于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两个生态圈存在严重文化隔离及轻度生殖隔离。
生态圈主要由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诸多因素来划分(核心是其从事产业的附加值高低),并不完全以地域或资产来划分。
大龄未婚女主要存在于女多男少生态圈,是无解的结构性问题,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坚持着什么。
为方便大家理解,后文将把我国类比为欧洲,很多事情将一目了然。
“男多女少”的生态圈是“乌克兰”,“女多男少”的生态圈便是“德国”。
如果一个男人张口闭口几十万彩礼,买房买车才能结婚,你猜他来自“乌克兰”还是“德国”?
如果一个女生张口闭口重男轻女堕女胎,你猜她来自“乌克兰”还是“德国”?
在乌克兰,男性是经济主体(低附加值产业对女性不友好),女性几乎没有继承权,也很难在社会上直接搞钱,被视为生育工具,差不多只能依附男性,观念上认为结婚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生儿子传宗接代,女儿可能不被视作家庭成员,男性想结婚得倾家荡产;
而在德国,女性有继承权,可以直接在社会上搞钱(德国女人其实相当有钱),德国普遍没有彩礼或已沦为形式,德国女性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经济责任,观念上认为最好结婚(但没那么必须),生儿子生女儿没有太大区别,德国男人结婚基本没啥成本。
一、大龄未婚女的主体人群
1、“德国”标准对女性低,对男性高?
一些乌克兰男人说“德国标准”对女性很低,她们只需月入几千,吃喝玩乐,精致穷月光,就算优质女,就敢要求男的年薪几百万,而男人得blabla才算优质……
其实他们描述的那种女人,本质还是乌克兰女人。
真正的德国女人,乌克兰男性很难与之发生婚恋交集。
“德国”的基本标签,是在大城市有房有学历,对男女是一视同仁的。即使按照这个标签算,德国还是女多男少。
是的,就是你毕生努力都买不起的那套房,德国女性天生自带,随便就买得起。
成天念叨几十万彩礼的乌克兰男人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房子得靠自己买(父母缺乏力量),女人没有继承权且很难独自在社会上搞钱。
“德国”之所以女多男少的核心原因有二:
①独生子女政策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这年月年轻人在大城市立足买房,主要靠父母力量,而不是自己。
由于我国地域发展极端不均,导致父母力量的多寡与你出身的地域呈严重的正相关。
乌克兰人整体比较缺乏父母力量,而且乌克兰人比较重男轻女,导致乌克兰男性在数量上远多于女性。
而在父母普遍比较有力量的德国,计划生育被严格执行,使得独生女并不比独生子少。
因此,女性“父母有力量”的比例,其实是比男性高的,如图。
②女性普遍比男性更擅长考试(具体参见教育部数据)
本科学历以上(除博士外)女生人数超过男生,“女多男少”生态圈出现
你从事的产业附加值高低有相当大的因素是由考试决定的。
不仅仅是本科,女生通过考研、考公务员成为“德国人”的可能性,更是比男性高出许多,女生有更大的概率通过考试成为硕博、体制内,落榜者只能以普本、专科背景做低附加值产业。
“特别优秀的大佬”确实以男性为主,而“差不多优秀”却是由考试决定的。
由于更擅长考试,我国“差不多优秀”(从事高附加值产业)的女性,在数量上是远多于男性的。
一些德国女性似乎感受不到女多男少的严峻程度,是因为男性存在大量随意性行为的需求,在相对开放且人口流动频繁的大城市,男性低三下四的追求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女性是普遍现象,这导致她们的世界充满了海市蜃楼。
比如王思聪追求孙一宁,别说结婚,哪怕是正经恋爱你猜王思聪真的愿意谈吗?
在大城市的各种“名校高学历有资产”的相亲平台中,女男比例相当畸形,女生办会员得交大几万,而同条件男性往往只交几千甚至免费去做拖儿。
乌克兰男人进不了这个圈,他们成天吐槽的月光精致穷也进不了这个圈。
2、大龄剩女都是精致穷?
作为接触过上万样本的两性社会学研究员,我见过太多女性,关于大城市的女性我太有发言权了,这里得给大家勘个误。
互联网南拳舆论主体——乌克兰男人眼中的剩女画像,是以没啥钱但生活水平很高的精致穷为蓝本的,他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世界形成了一个思维:剩女的主要成因是“要求太高”。
精致穷的本质是漂亮的乌克兰女人。
精致穷的常见形象
精致穷虽然大都为出身古怪+学历不咋地的乌克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水平却可以碾压大多数德国女人。
德国女人普遍有正经工作,有社会地位和一定资产,但生活质量平平无奇,朋友圈多是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