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崇拜鸟衔鱼从强化理论视角,浅析原

时间:2024/9/26 11:45:05 来源:男性_男性保健_男性健康网站 作者:佚名

当看到“生殖崇拜”这一词时,大多数人应该是难以启齿或闪烁其词的态度,但作为一种存在于人类文明数千年,且神圣的文化现象之一,我们唯有正视其意义和价值,才能更加读懂历史。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在其《性心理学》中曾说:由此可看,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当时常见的一种活动,在表现形式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对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崇拜,前者体现为旺盛的繁殖力,后者则体现为坚强的力量,两者共同组成了生殖崇拜的主体。一、生殖崇拜产生的原因生殖崇拜先经历女性生殖崇拜,后逐渐演变为男性生殖崇拜,不管是哪一种,其中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原因。1、原始人口的高死亡率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由其带来的低下医疗水平导致了人口较高的死亡率及较低的平均寿命,所以人们直接、简单的意识只是单纯减少人口死亡率,祈求子孙繁衍。毕竟人口多,更有利于当时的生产发展,因此生产发展是其进行生殖崇拜的主要出发点,减少高死亡率、提高人口繁衍数量是其主要目的。经过对山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墓葬研究后发现,当时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婴儿死亡率接近一半,成人大多活到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在当时已是高龄,我们从这些数据可以知道,当时先民们对人口增长的渴求是巨大和迫切的。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生殖崇拜的出现,是因为在原始农业条件下,人类的生活资源,主要源于由女性进行的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比如采集物资)。在经济生产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她们在当时的社会、活动都占有较高的地位。后来,由于农业生产和猪、羊等动物畜养的发展,男性外出拿命打猎的次数渐少,同时对外战争也使男性的社会地位加以提升,这些都使男性一步步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说男性生殖崇拜的崛起,也是基于这一观点。二、女性生殖崇拜自原始社会,中国人便以“鱼”来象征女性。一方面,因为(双)鱼的外观与女阴的外观相似;另一方面,鱼的繁殖力很强,这也与当时先民们崇拜生殖和重视人口繁衍有关。基于这两方面因素,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便把“鱼”作为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拜鱼为神,能将鱼那旺盛的生殖能力在女性身上得以转移或加强,这其实是对生殖的崇拜,以盼人口兴旺。另外,先民们通过“蛙”也体现出了女性生殖崇拜,一是因为蛙和孕妇的肚腹同样圆且大,二同样是因为蛙的繁殖力很强。除了鱼纹、蛙纹,叶纹、花卉纹等植物纹饰也是对女性生殖崇拜的表现之一,原因和鱼、蛙类似,即表现在形状和繁殖能力两方面。而且,女性生殖崇拜不仅在中国有,印度、希腊、埃及、意大利等国家都有相关文物发现,可见无论中外,人类生殖崇拜的现象很普遍。三、男性生殖崇拜男性生殖崇拜文化诞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与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不同的是,其用鸟纹、蜥蜴纹等纹饰来表达其中的象征意义。“鸟”之所以会成为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之一,一是因为男根的形状与鸟的形状类似;二是因为先民们发现,鸟生卵,卵孵化出鸟,而男根也有(两)卵,新生儿又有胞衣,把两者一联系,故而认为人口繁衍方面,男性也从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鸟”便作为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之一了。这是继女性生殖崇拜后对生殖崇拜的又一次升华,也为后来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奠定了文化基础。因此,我们看出土的彩陶上有鸟鱼并存,或鸟衔鱼的纹饰,这便是男女性结合的象征,即生殖崇拜,也是原始先民们祈求人口繁衍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除了鸟,蜥蜴、壁虎、龟、蛇等动物也属于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原因同“鸟”所述。而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继鸟、龟等象征物之后,虎、牛等这些更能代表威严和凶猛的动物又拿来作为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就新石器时期的纹饰变化做了如下概述:这充分说明了由女性生殖崇拜到男性生殖崇拜的转变,同时这也意味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四、从“强化理论”视角说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必然性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随着男性劳动从渔猎到农业和畜养业的转变,男性在生产部门中的优势作用也逐渐凸显,其中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变是“鸟衔鱼”等纹饰的出现和发展,也即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我们用“强化理论”视角可以看到,由男性主导的父系氏族社会建立后,男性取代女性成为当时社会与生活中的主要贡献者,而男性为了保持其社会主导地位和家庭地位(正强化),更重要的是,从“家庭利益”这一利己出发点考虑(正强化),父系氏族社会的建立和巩固便有其充分必然性。反过来想,如果父系氏族再转变为母系氏族,男性关切的相关地位和利益必然受到损害(负强化),已经习惯地位和利益带来好处的男性,从实力和利己角度出发,也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男性对其地位和利益的推进和巩固,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鸟衔鱼”等纹饰的发展,毕竟信仰文化的象征意义在原始社会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种信仰力量的转化和加强无不彰显着某一群体(这里指男性)的话语权。故而,我们从“强化理论”视角分析可以看到,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结语其实,生殖崇拜只是原始崇拜的一种,除此之外,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形式也同属于原始崇拜,本文单独从“生殖崇拜”这一点出发,希冀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把原始先民对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崇拜,及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社会转型形象地加以呈现,使读者能了解到这一文化现象。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生殖崇拜”在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以及两者的转变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构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xfhnt.com/bjcs/1485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